若在如今的世界电影史上,谈论一部最成功的恐龙题材电影,即便过了20多年,斯皮尔伯格的大作《侏罗纪公园》依旧是无法超越的唯一选择
从1993年6月份在北美地区上映,《侏罗纪公园》仅在美国当地就斩获了近7亿的票房,以总成绩9亿美元的盈利排名当年的电影票房冠军,并打破了之前保持的世界电影票房记录,由此也开始了恐龙题材电影的拍摄先河
不过作为一部经典作品,《侏罗纪公园》当年在拍摄时也发生过不少插曲,其中一些还十分有趣,尤其是导演斯皮尔伯格和道具组的纷争,他竟然要求对方造一头真恐龙参加拍摄
其实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,电影《哥斯拉》的上映便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,从此以后,巨型生物的打斗电影一直是科幻迷和古生物迷的幻想题材之一,而《侏罗纪公园》的灵感来源,就是美国作家克莱顿的一部小说,从1980年开始,作为恐龙迷的克莱顿就开始构思写一部将远古生物带回现实的故事,而这部与《侏罗纪公园》同名的小说也终于在80年底完成
美国80、90年代,好莱坞电影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打响,何况克莱顿作为知名小说家,他之前编写的很多小说都被改编成了电影,所以《侏罗纪公园》一问世,就被华纳、索尼、福克斯等电影公司争夺,而最终赢下小说版权的公司,正是斯皮尔伯格所在的环球影业
环球之所以不惜代价也要拿下《侏罗纪公园》,最大的原因也在于斯皮尔伯格对恐龙的执著,由于本身是幻想类的大导,斯皮尔伯格对《金刚》和《哥斯拉》的热爱程度非常高
斯皮尔伯格从成名开始也一直在关注克莱顿的小说,1989年10月,《侏罗纪公园》刚刚完成时,他就立刻找到了克莱顿约谈,并承诺自己一定会将这部小说影视化
彼时的环球影业正处在竞争期,所以迫切需要斯皮尔伯格这样的人执导一部大作,鉴于对方有改编《侏罗纪公园》的意图,环球公司也在竞争版权时势在必得,最终拿下故事改编权后,为了敦促斯皮尔伯格尽快拍摄,他们还立刻投资了对方的另一部经典大作《辛德勒的名单》
尽管已经拿下了影视改编权,但斯皮尔伯格在筹划电影的开头就犯了难,因为主角并不是人,而是远古恐龙,所以如何在电影里把这些巨型生物做出来,就成了难题,在当时的拍摄环境下,即便是美国都尚未出现系统的动画CG,所以导演根本没考虑过特效
起初斯皮尔伯格找到了美国机械设计大师鲍勃,想让他帮忙制造一批真实且还原的恐龙模型和道具,鲍勃接到请求后,很快就遇到了两大技术问题
首先是预算,因为斯皮尔伯格要求所有的恐龙道具必须1:1还原,而且参与出镜的恐龙种类多达十几种,单种群的恐龙数量有时超过20只,如果都按照导演的方案进行设计,恐怕花费要远远高出现有预算,而且制作机械模型的时间太短,皮套也很容易穿帮,除非在黑夜里拍摄,否则白天道具一露面就会穿帮
第二个问题就是除外形逼真外,斯皮尔伯格还要求对方制造的恐龙有以下几个特点:可以静止、奔跑、吼叫、并且遵从导演要求和演员互动,甚至要做到打架、撕咬等所有电影动作如真实恐龙一般流畅
这下可把道具组难倒了,你要说单个做到一点还不难,比如想要恐龙奔跑就在体内加套运动系统,吼叫就装个发声器,但要满足所有要求,还要在动作上接近真实流畅,这就等于让道具组做一头真恐龙嘛,不过即便这样,鲍勃带领的制造组还是以复杂工艺完成了一个模型,结果基础要求倒是都符合,但动作非常缓慢,如果用此模型来拍摄,这电影估计能成喜剧
也正是从这一刻开始,斯皮尔伯格了解了道具的局限性,那就是只能在静态画面中使用,做动态画面的穿帮概率太大,为此他也开始关注美国刚刚兴起的电影特效,并开始全国范围内拜访公司,巧合的是,当时美国特效公司工业光魔刚刚开发了一套新的CG特效系统,虽然还不完善,但还是能满足斯皮尔伯格对恐龙的要求
这套CG特效系统,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电脑特效雏形,而斯皮尔伯格在当年看过对方制造的样片时,对剧组所在的道具和动画摄影师也说过这样一句话:“看来不出20年,电影行业里就不需要你们了”
在搞定了道具问题后,斯皮尔伯格又遇到了最后一个难题,那就是诸如霸王龙、迅猛龙这一类的食肉动物,它们的习性和叫声到底是什么样的?本着力求真实还原的标准,斯皮尔伯格多次拜访美国专门研究恐龙的古生物学家,并在他们的指导下对特效视频做出调整,仅电影高潮部分,霸王龙追逐的那场戏,剧组就花了两个月才做到合格
因为对古生物的真实还原,再加上斯皮尔伯格的拍摄严谨,当时《侏罗纪公园》上映后,整个电影院的观众都被这股新鲜感所俘获,甚至就连《侏罗纪公园》的小说作者克莱顿,看过这部影片后也拍手称好,并称赞导演:“他比我更懂得恐龙”
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对《侏罗纪公园》这部电影是怎么看待的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