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9月17日晚,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大剧场里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,荣获第十五届文华大奖的原创舞剧《沙湾往事》迎来了沪上首秀。近2个小时里,流畅的舞姿、动人的配乐、精美的舞美,加上深刻的主题,一部波澜壮阔的广东音乐史诗以舞蹈的方式走进了沪上观众心里。
作为舞剧中的爆款,《沙湾往事》为何从2014年首演至今一直越演越热?借着该剧来沪演出的契机,劳动报记者走进国舞剧场的台前幕后,为观众揭开了《沙湾往事》火爆背后的秘密。
钻研角色、苦练技能,
4个月里全员“风暴成长”
舞剧《沙湾往事》的背景设定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广东沙湾古镇,以“何氏三杰”等众多广东音乐人为创作原型,围绕经典名曲《赛龙夺锦》薪火相传的内容主线,讲述了个人的情感纠葛和大敌当前音乐人的国家情怀。
在该剧中担任男女主演的是青年演员黎星和李艳超,这也是两人参与的第一部大型原创舞剧演出。黎星坦言,因为他饰演的男主角何柳年,从全剧开篇到尾声一直要在台上,因此对情感和体力都是很大的考验。

记者了解到,从建组到首演,剧组上下排练了近4个月。从舞段的编排,到人物情感的拿捏,乃至舞台上的每一个道具的摆放,大家都反复考量、精益求精。也是因为这样,黎星坦言,自己和团队都实现了“风暴成长”。
当然,对人物的精准刻画也离不开演员的刻苦钻研。为了诠释好女主角许春伶,李艳超就做足了功课,搜集人物的文字资料、观看相关影视作品、查阅历史文献,排练厅内外,李艳超默默拉近着自己与角色的距离。
于是,9月17日晚,申城的观众在国舞剧场看到了翩翩少年何柳年和婉约佳人许春伶,动人舞姿背后,民族音乐人的国家情怀也被两人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200多件服装挂满后台,
领口处的汗渍是最好的徽章
演出过后,许多观众感慨,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活的岭南文化长卷。的确,《沙湾往事》中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,从舞美、道具到人物造型,处处都有岭南文化的影子。
那么,这些物件背后有什么故事呢?17日下午的彩排结束后,记者跟随演员们来到了国舞剧场的后台。刚一穿过侧幕的“黑暗”,记者就看到了被各种道具填得满满当当的演员通道。

最外侧的服装区几乎占据了通道的一半,来自广东歌舞剧院的欧丽坚告诉记者,《沙湾往事》的服装有200多套,全部是由服装造型师专门设计制作的,为了增强演出的视觉效果,衣服的材质也十分考究。
说着,欧丽坚顺手拿出了一件天青色的裙子,“这是《沙湾往事》的经典舞段《雨打芭蕉》中的服装,真丝的料子触手丝滑,在台上也可以很好地展现舞蹈的柔美。”

“这是钱鼓舞的服装,在保持岭南特色的基础上,我们还加入了一些时尚元素,比如珍珠流苏和小V领的设计,这也是考虑到现在观众的审美而做的适当创新。”
据欧丽坚介绍,每场演出前后都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保养这些衣服。不过,即使如此,几百场演出下来,一些服装的领口处还是留下了汗水的印记,有些袖口也出现了磨损。但在欧丽坚眼中,那些微微泛黄的旧衣物恰恰是团队最好的勋章,记录了《沙湾往事》走过的路。
几卡车的“超强阵容”,
每道菜、每件乐器都是亲手制作
再往前走,记者注意到,在服装区的旁边,一位工作人员正在修补乐器。细问过后才知道,这是剧组的一位巧手师傅,剧中许多乐器道具都是出自他手。
原来,为了更好地展现岭南文化,《沙湾往事》在道具上巧妙地选取了广东当地的五架头、英歌棒、钱鼓舞、龙舟鼓等音乐元素。“你看这把高胡,其实是用椰壳做的,花了我三天时间。这是英歌棒,演员在台上表演得好像很轻松,你试试,其实挺沉的。”

不仅如此,在道具师傅身后,记者还看到了不少广东当地酒席和婚俗中的食材,猪蹄、梅菜五花肉、白切鸡、乳猪,这些道具也都是师傅自己制作的,即使近距离看也十分逼真。
除此之外,剧中的木屐鞋、芭蕉伞、龙舟船桨也都彰显着浓浓的岭南特色。而在舞美绘景上也还原了沙湾灰塑、砖雕等地方特色,采风戏份中还穿插了粤剧、南狮展演。欧丽坚坦言,都说《沙湾往事》是一出庞大的舞剧,这份庞大不仅在台前,更潜藏在幕后。“每次演出,单单运输这些道具就要几辆大卡车。”

的确,每一个“爆款”都绝非偶然,除了台上舞者们的精彩演绎,在不为人知的幕后,那一个个道具和服装中所凝聚的心血和巧思,又何尝不是成就《沙湾往事》的一份强劲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