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记者 苗蓁 实习生 吴益娴
对有些孩子而言,写作是个大难题。虽然说话时滔滔不绝,可一旦写作文就会卡壳,急得抓耳挠腮……写作到底为何这么难?没目的、没兴趣、没方向,这可如何是好?请听“徐报小记者名师大讲堂”为你讲述:回忆模型写作技巧。
3月19日,徐报小记者首期名师大讲堂课程在彭城好爸妈平台播出。首期名师特邀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生王霓老师,为孩子们讲述以道具为引的回忆模型写作法,拓宽孩子的写作思路。
与文学结缘,老师实力到底有多“牛”?
一堂精彩的写作课,离不开一位有着深厚文学素养的好老师。青年作家、上海诗词学会会员王霓,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创意写作专业硕士,研究生期间师从王安忆教授。
王霓自幼便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。她喜爱读书,早早在心中播下一颗热爱文学的种子。初中时,王霓进入“阅读爆发期”,通过博览群书汲取的养分,奠定了她深厚的文学素养。高一下学期,在老师的鼓励下,王霓将20余篇散文、小说及读书笔记撷录成集,推出个人文集《漏沙拾絮》。“虽没有对外发行,只是印制了近百册请老师、同学们阅读,但却极大地激励我在文学道路上坚定成长的步伐。”王霓说。
在高考和考研时,王霓更是凭借写作满分被北京电影学院和复旦大学破格录取。“2006年参加高考,我选择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导演专业。令人欣喜的是,高考时的一篇满分作文,帮助我实现了进入理想大学的愿望。”在考入复旦大学成为研究生后,王霓跟随导师王安忆畅游在文学殿堂。“那段时间,我又创作了不少作品。如小说《舅舅的取景框》、音乐剧《乌玛和她的壳》等数十篇作品,都被《中篇小说选刊》《有诗的好日子》等国家级刊物刊发。”王霓说道。
为回忆寻找开关,为小记者作文水平赋能
王霓老师将通过对《十五从军征》《秋天的回忆》《项脊轩志》《奔向荒野》等文章的深入分析,为小记者们讲解“回忆模型之道具为引”的写作技巧,深度剖析文章背后的情感,把经典文章和生活密切结合,让孩子们在轻松学练中增强写作信心,为文字赋予新活力。
“从回忆回到现实需要一个道具。冰冷的玻璃、妈妈招呼吃饭的声音,都足以把我们从回忆拉到现实。引起回忆的道具不只拘泥于物品,还可以是风景、是五感。回忆事件的情感多样,往往糅杂着各式各样的情绪。”王霓介绍道。
“我想给自己更多的时间追求文学梦,我想用文学启迪孩子们的人生。”王霓说,她希望从小学开始就点燃孩子们的心灯,为他们的世界埋下文学之种,在感受力和想象力最丰盈的年纪,让孩子们拥抱文学的美好,与文学近距离对话。
“原来回忆可以这么写!”与孩子看完首期课程后,李女士不禁感慨道。通过此次回忆模型写作课,她表示,不仅孩子学到了作文的写作技巧,作为家长也收获颇丰。
本系列课程共有三节,均围绕回忆模型进行讲解。3月26日星期六20:00播出第二节写作课,王霓老师主要讲述如何在写作中找到“触发回忆”的机关。观众可于汉风号APP“彭城好爸妈”栏目中点击“徐报小记者名师大讲堂”,输入密码即可观看(观看密码通过小记者群消息获取)。